现在的房地产政策有一些理论和操作层面上的混淆,把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混在一起,想用短期的办法解决长期的问题。从长期来说,房地产要回归常态,回归以居住为主,同时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。房子主要是用来住的,不过,也不能否认房地产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,一种不动产只要标价,就会波动。经过这一轮洗牌,房地产的金融属性在下降,老百姓也慢慢明白了,把资产押注在房子上,恐怕未来增值空间没有那么大。
房子主要还是以居住为主,这其中也包括改善性居住,这是一个长期的目标。但过去两年对房地产的调控,试图以短期的方法达到长期目标。比如“三条红线”,银行对房地产的贷款,包括对企业、购房者的贷款,都有一定比例约束,比如针对开发商,银行放出去的地产开发贷款不能超过总额的15%。过去两年,房地产行业的负增长,我个人觉得是政策造成的,并不是房地产自身规律导致的。
有人把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,比作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,一个相似点是,日本在90年初房地产泡沫破灭了,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也破灭了,中国会像日本经济一样,陷入长期衰退。我觉得这个判断是错误的,因为我们的房地产泡沫、负增长,是政策有意调节形成的。
它就是要用一种比较激进的、短期的办法,也就是收紧信贷,把房地产的预期调回来,一方面不能让开发商用无穷的资金建房子,另一方面,也要让购房者明白房地产的金融属性过重,不能期待房价永远涨下去。所以,这就是房地产为什么下跌的最重要原因。这个窗户纸要捅破,捅破了有什么好处?第一,这是政策调控造成的,现在需要再调整回来,解铃还要系铃人。第二,要让国际上明白,中国经济现在的下行压力不是中国经济本身的问题,是政府部门想对房地产进行调整造成的,中国经济还是很有希望。只要我们的政策再调回来,中国经济增长是没有问题。我们现在用短期的办法解决长期的问题,思路是不对的,会拖累经济发展。房地产企业现金为什么不足,民间投资增长为什么零增长,是因为预期太差。
我们一直在强调增强民营企业家信心,但最简单、最直接的就是经济要增长,他们企业的营收、利润要有所增长。如果,营收都是负增长了,利润就更惨,那谁还有信心?绝大多数企业都是活在当下,能把今天熬过去就不错了,空谈未来有多美好是没用的。
这是一个关键性的理解误区,需要纠正。
说到措施,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是短期内应该做的。第一是放弃对房地产信贷的限制措施,说得激进一点就是明确三条红线是错的,需要尽快取消。第二,对那些经营不善导致资金流出问题的企业,进行破产重组。比如有一些企业,被活活耗死了,即便它没死,被它拖欠的企业也先死掉了。如果破产重组,很多企业还有不少资产,比如可以把土地拿出来还债,那些被欠钱的供应商,可以拿地做银行抵押,但现在债务悬在空中。一些大企业,大而不倒,而那些跟它有生意往来的供应商熬不住倒闭了,不能为了几家烂企业,把好企业拖死。
同时,对一些守法经营,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要实施救助,让他们活下去,因为一旦这些企业垮了,他们的供应商都会跟着死。这不是几家房企的问题,处理不好会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。
第三,要坚决停止各种限购限价措施。政治局会议已经明确提出,房地产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。我的理解是房地产已经回归正常,既然是个正常行业,限什么购,限什么价?现在是房企一降价,地方政府马上出面干预,认为是扰乱市场秩序。房子卖不动,价格是一个很好的调节机制,降到一定程度,就有人来买房,预期就会转变。
中国的房子够不够,我们喜欢看总体情况,强调人均面积达到多少平米,跟日本一样多,但日本都是小房子,跟它对比是不对的。我们发展GDP、推动技术进步,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。老百姓有改善住房的需求,一些人还没房住,还有一些人一家三四口人挤在50平米的房子里,这种改善性需求不能被打压。另外,未来十来年还有近一亿人要进城,我们的人口还在流动,从不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,还有大量购房需求,房地产行业永远是朝阳产业。美国、英国、法国等发达国家的房地产行业都很兴旺。我们需要转变思路,为什么现在出台的政策没用,因为力度不够,比如认房不认贷这种措施没什么效果,就应该明确停止限购、限价,限价不光是不能限高价,也不能限低价,让市场自动调节。
我觉得有了这些明确信号,老百姓的信心就会回来。我们老说老百姓没钱了,但居民存款还在增加,怎么能说没钱,只不过大家看跌房地产。现在价格应该跌下来,为啥就不跌?应该允许房地产企业降价自救,地方政府为什么还要管价格?
调控失效,恰恰说明政策是乱套的,左脚绊右脚,右手捏左手,把自己反捆起来,然后喊着要往前跳,这怎么跳,跳了不就摔死了吗?